14 11 月, 2023
在投資的過程中,我們都曾經歷過那段詢問別人投資意見的過程。不論是問問最近有什麼好標的,或是問問哪一類型的資產可能未來表現比較好。甚至是關注那些投資大佬最近出來分享了什麼?比如 Ray Dalio 又出來說了什麼?波克夏的股東大會又有什麼新的觀點?
而在股票投資過程中,投資者最喜歡關注的就是分析師報告。
到底什麼是分析師評級 ?
這個評級是投行和券商對一家長期追蹤公司的股票給出的投資建議,那他們評級是怎麼評的,這時候就會有一個評級表,常用的評級有買入、優於市場、持有、弱於市場、賣出,所以你可能也曾經看過摩根史坦利的分析師說要上調蘋果的評級,結果隔天蘋果的股價就應聲上漲了4、5個百分點這樣的新聞。
分析師評級是由機構的分析師研究上市公司公開的財務報表、電話會議和該公司高管的訪談及對該公司業務的市場調查,得出來的在一段時期內的業績預期,通常會給出一個範圍的公司股價的目標價格,這樣的一份專業行業分析報告其實最早的時候並不是面向普羅大眾的,而是專門給那些機構投資部門或是高淨值投資者的一份報告資訊,通常這些人中操作的資金量都至少大於100萬美金。
這份報告裡面會提供專業的行業研究數據能夠輔助這些人做出投資決策,在過往網路還不發達的時候,這樣的報告流通速度不會太快,也僅供內部參考,但是現在在市面上出現越來越多流到市面上來,所以越來越多散戶投資人也開始關注分析師評級,漸漸變成一個公開的數據。
分析師評級 多久發布一次?評級的依據和標準是什麼?
基本上分析師評級沒有一個固定的發布頻率,因為當一間公司的基本面沒有太大的轉變的時候,分析師是不會去大動作調整他們的預期,但是這個時間點通常會落在每季財報公佈之後,所以在財報公布後分析師會更新一份新的評級報告。但是如果公司有什麼變更或是重大決策(收購、董事離開等等)的時候評級也會有所調整。
大多數的分析師會根據一個特訂的估值模型去估算這個目標區間,多數估值都是使用現金流貼現的估值模型 。
這個折現的週期在新舊公司也會有不同的時長,新公司的估值大約會抓3-5年,成熟的公司通常會計算到5-10年,得出估值後並給出一個目標股價區間,再把這個目標區間和現在的價格對比就能得出買入還是賣出的建議。
但這個目標價並不是現在的價值,而是指他在未來5-10年間完成了當初預想的業績,並且折現率也符合當初的估算水平,而這個目標價是機構發布的一個遠期目標,不是立刻馬上會漲到那裡或是跌到那裡。尤其是現在整體利率環境都還有很大的變動,以及每一季度營收增長狀況的浮動。所以他的目標價格區間的參考價值就沒那麼絕對,只能拿來當作參考不能當作買賣股票的依據。
分析師評級聽起來非常專業對吧?畢竟分析師可都是名校畢業,經歷公司的層選拔,最後還要再熬個好幾年才可以獨立撰寫報告,但是分析師報告裡的投資建議到底對我們投資人有們有用呢?
分析師評級到底有沒有用?著名的猴子射飛鏢實驗
1973年漫步華爾街的作者 Burton Malkiel 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好奇,當一群受了專業知識訓練的分析師,所選出的投資績效和一群猴子投飛鏢的績效到底誰的績效比較好。結論是兩者的盈利不相上下,所以之後就被拿來嘲諷那些高薪的華爾街分析師。
在2017年華爾街日報和CNBC都做了一篇報導,從1997-2007年20年間內的統計,整個市場上股票賣出評級的數量常年都低於10%,簡言之其他90%的公司股票都建議持有或是買入,但仔細想想這合理嗎?從1925年到現在將近100年間有25000家公司上市,存活到現在的只有5000家左右,所以代表有80%的上市公司已經消失了,那怎麼可能90%的建議是持有或是買入呢?
這很顯然是衝突的,那為什麼分析師還要給出這樣的評級呢?難道分析師真的看不出來這其中的問題嗎?其實分析師也是為五斗米折腰的一群人!分析師的收入並不來自於他們自己的評級結果,也沒有所謂的評級考核。
分析師的衣食父母則是那些同業投行或是那些上市公司,這些上市公司再融資、發債、IPO上市的時候需要找到這些投行來幫他進行推廣或是其他金融合作,要是這些分析師隨隨便便就給合作的上市公司給出了一個「賣出」的評級,那這段關係可能就結束了。
所以分析師的判斷獨立性是非常沒有保障的!他們給出的評級可性度是有待商確的,通常這些分析師除非是遇到逼不得已的情況,不然是不會給出賣初評級的。但是分析師也不是沒有職業道德的一群人,他們真的不看好該支股票或是要對客戶作出提醒的時候,他們還是會用更隱晦的方式來表達這件事情,他們會把庭及調整為持有,同時下調目標價,這就是代表他對於該企業未來的增長不看好的一種意義傳達。
大多數的分析師給出的評級會「稍微」的高出真實的狀況,講白了就是有點過於樂觀,除非像是Michael Burry這種專門做空的基金經理人 。在CNBC的統計中,Morgan Stanley和Bank of America是給出賣出評級相對多一些的投行,而這些評級的參考性可能更可信一些。
另外SEC監管也不是吃素的,雖然大家都默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在做這件事情,但是如果分析師報告中沒有真實數據支持的話也是被被叫去喝茶的。雖然分析師們好像都過於樂觀,但是市場也確實需要有人來推波助瀾一把,讓整體市場更為活絡,所以分析師的存在還是有其必要性的。
這些評級到底能不能看呢?又可以去哪裡看?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遇到了投資問題都會求助於那些我們認為比起自己更具專業能力的人,但是往往這些人可能為了安撫你投資失利的情緒,給你一個「放心,遲早會漲回來的」眼神,一個善意的舉動最後卻變成了一個不好的結果。
很多分析師報告裡面的切入點、思維模式都還是我們可以學習的地方,甚至報告裡面的那些數據圖表也不是我們一般人能能夠總結得出來的分析師報告裡面也會給出的一個可以參考的數據,也因為不直接牽扯到投資建議,所以數據也會更加客觀。
正常來說券商都會寄出你有買入的股票的評級給你參考,每家券商合作的分析公司都不大一樣,所以可以多方參考。
Yahoo finance就有一些免費的數據可以觀看,但因為我們前面也有說過最原先的報告是向那些大機構或是高資產客戶提供的服務,所以很多分析師網站都是需要付費才能看到完整的報告。有些新聞網站也有股票分析的數據或是目標價位,但通常是一個簡略的結果,如果想要知道完整的報告,需要去該投行的官網找到他們的投研部門,而且必須是他們的客戶才能看到這份報告,或是選擇付費購買該份報告。不然就只能從各方新聞或是一些論壇裡面慢慢挖出那些可用的訊息。
👉 閱讀更多精選文章
👉 點擊下方圖片,下載 GoodWhale APP ,開啟你的投資之旅